步入夏天,又到了减肥(冬季减肥吃什么好)的“黄金时节”。提及减肥(减肥吃什么好?),无外乎于“管住嘴,迈开腿”。现有减重指南中提到,成年人在减肥时,需要每天通过运动(哪种运动提高性能力)+减少食物摄入的方式来消耗500-600千卡的热量,其中运动消耗就要达到300千卡。WHO也建议BMI≥25或30的超重和肥胖人群定期进行体育锻炼来达到减肥的目的——儿童每天锻炼60分钟,成人每周锻炼150分钟。但不知道大家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困境:我明明那么努力地去锻炼了,而且每次都暴汗,但为什么一斤都没瘦?
其实(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”除外),有一个令人扎心的事实是:通过运动消耗的能量,其中有28%被抵消了。换言之,真正消耗的能量,就只有剩下的72%。凭本事消耗的热量,一下子就给打七折,这是怎么回事呢?
要解答这个问题,首先需要了解能量补偿(energy compensation)的概念。人一天的总能耗,主要是由基础代谢和日常活动消耗构成;但当日常活动消耗过多,为了维持体内能量平衡,基础代谢消耗的能量就会减少。也就是说,辛辛苦苦跑步(跑步)虽然增加了100千卡的热量消耗(+100),但是基础代谢却减少了28千卡的热量消耗(-28)。综合下来,一天的总能耗仅多增加了72千卡。
大概是因为在吃不饱的年代里,这种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我们对食物的需求,同时降低外出觅食遭遇风险的可能。不过,当有一天人类竟需要为吃得多而烦恼时,这种机制就有点拖后腿了。事实上,中国科学院联合国际团队揭示了更令人扎心的事实——越胖的人能量补偿就越多,想通过运动减肥也更难了。胖子真的太难了吧!
日常活动消耗越多,基础代谢就越少,两者之间存在能量补偿。有意思的是,这种能量补偿在性别、年龄上并无差异,却和BMI(身体质量指数)息息相关。具体来说,BMI越大,能量补偿越多——BMI在人群第10百分位以下的人,能量补偿为27.7%;BMI在人群第90百分位以上的人,能量补偿为49.2%。这就相当于,肥胖者通过运动消耗100千卡的热量有49千卡在基础代谢中被节约回来了。
这对肥胖者来说可能是一个“扎心”的结论。这意味着,肥胖的人想要通过运动来减肥可能比瘦人更难。相反,尽管瘦的人有着更低的减肥意愿,可他们的补偿效应却少得多。人体真是个“聪明”的大工厂,但有时候真的是“聪明反被聪明误”。
事实上,相同的情况也会出现在经常运动的人身上。举个极端的例子,此前的研究发现,让日常久坐的女性进行数周的半程马拉松训练后,每日能量消耗与刚开始训练时几乎相差无几。类似,对马拉松运动员来说,随着训练时间的推移,即使增加跑步(跑步有啥好处)量,每天消耗的能量也在下降。研究者发现,无论发生何种极端事件(比如长时间奔跑或怀孕),能量消耗都能在20天左右稳定下来。来自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解释道:虽然在数周或数月内,运动员的跑步量越来越大,即运动能量消耗增加,但身体其他方面的新陈代谢会相应减慢,为运动需求“腾出空间”。
不仅如此,多项人群试验显示,仅“迈开腿”但不“管住嘴”是无法减肥的。之前的研究中,肥胖者被要求每周进行3小时运动但不控制饮食,坚持4-6个月之后体重几乎没有变化。
减肥人士也不必过于悲观,“迈开腿”行不通,还有“管住嘴”!但千万别把能量补偿当成不运动的借口!适量运动能够减少冠心病、中风、糖尿病及多种癌症发病风险,预防痴呆,防止体重进一步增长。不然怎么说“生命在于运动”呢?